bbo,必博娱乐

【校园身边的感动】之四——大爱无言,行走在肝病临床科研的一线
  • 作者:桂林医学院作者
  • 编辑:桂林医学院编辑
  • 发布时间:2014-10-15
何松青,桂林医学院肝胆外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广西肝脏损伤与修复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广西高校肝脏损伤与修复分子医学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带头人,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桂林医学院附院肝病防治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广西桂林市首批漓江学者,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聘专家。桂林市普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西普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广西普通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广西器官移植学会副会长。致力于肝脏损伤与修复研究并有原创性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
20149月,何松青教授申请的“酒精性肝病的补体机制及干预”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经费32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是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这类项目的评审非常严格、竞争十分激烈。获得资助的项目必须先后经过同行专家通讯评议、专家评审会以及现场答辩等多重筛选,竞争对手大多是国内名校的顶尖科学家。
该项目是桂林医学院科研人员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标志着桂林医学院在肝损伤与修复的补体机制研究方面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其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肝损伤与修复领域的科研工作进入了国家科研主力行列。该项目的成功立项,对于桂林医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均具有大力的促进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消息传来,何松青教授却显得很平静。二十余年工作在肝病的临床、教学、科研一线,回首奋战的日日夜夜和科研工作一路走来坚定的脚步,何松青教授说,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当前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肝脏研究工作的鼓励与鞭策。
梦想起点:与肝脏结下的不解之缘
1994年,何松青本科毕业于桂林医学院,作为自治区优秀毕业生选留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工作,从此他的青春、他的事业、他的梦想、他的成就,便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壮大,他的人生便和中国肝脏医学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003年,何松青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外科学博士学位,师从于我国著名外科学专家陈孝平教授,“一个医学生,是否能得到一个名师的指导,结果是很不一样的。”何松青认为,一个好的导师,会让你站在更高的肩膀上去看世界。
博士毕业后,何松青决定去美国学习,于20059月至20083月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南卡罗来纳州医科大学从事博士后培训。在南卡罗来纳州医科大学他得到了国际著名免疫学专家Stephen Tomlinson教授的精心指导,科研能力大幅度提高。因成绩突出,他于20084月晋升为南卡罗来纳州医科大学研究助理教授。何松青常说,自己像一块海绵,出国学习是为了使自己尽可能地吸满水分。“一旦哪天把自己充满了,我就该回来浇灌这片日思夜想的土地了。”负笈海外,一朝回国,只为把所学带回祖国。20097月,婉言谢绝了Stephen Tomlinson教授的极力挽留,何松青回到祖国任武汉同济医院肝脏外科副教授,20106月,回到自己的母校桂林医学院,任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教授。
十几年间,何松青辗转于东、西方,东西方文化在他身上相遇,已经不再是形式的混体,而是精神层面的和平融合。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肝胆胰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肝脏移植,各种肝脏肿瘤,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为其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肝脏损伤与修复是肝脏疾病研究领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不同手术打击的肝脏损伤与修复更贯穿了以手术治疗为主线的肝脏外科领域,研究意义重大。何松青及其研究团队针对肝脏损伤与修复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展开特色性研究,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如何有效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和改善肝再生一直是困扰肝脏外科专家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何松青课题组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医科大学紧密合作,利用小鼠肝脏IRI、肝切除以及部分肝脏移植模型针对这些临床前沿问题展开研究,率先将补体调控与IRI及再生研究结合起来,探索减轻IRI同时改善再生的切入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临床研究》(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实验医学杂志》(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杂志上,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验证了“补体在肝脏再生中的双向作用与可控性”理论,拓展了靶向性补体调控的内涵,并提出了“补体分割效应”理论。为补体调控减轻肝脏损伤、改善肝脏修复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
医者仁心:精湛医术铸就生命奇迹
凭借扎实的基础研究功底,何松青很快便在业内声名鹊起。“医生是病人在生命垂危时唯一的支柱”。他从来没有忘记一名从医者的根本——治病救人。
有一年春节,到处是浓浓的年味儿,饭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更让人感觉窗外的寒冷。何松青坐到饭桌前,突然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挂断电话后,他便披上外套急匆匆地走了。原来,电话是医院打来的,医院刚刚接诊了一名危重患者。经过近6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考虑到患者病情刚稳定,他不顾疲惫,仍坚守在病房,直到天亮才离开。
还有一位患者一直感觉上腹部疼痛不适,经过反复的检查,在肝脏尾状叶发现直径超过10cm的巨大血管瘤,肝尾状叶的处理非常棘手,来回往返于多家大医院不愿意接受他。最后,他慕名来到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经过周密检查,最后确诊他患的是“肝尾状叶巨大海绵状血管瘤”,需要手术治疗。肝尾状叶位于肝后下腔静脉的前方,第一肝门的后方,三支肝静脉的下方,亦即夹于三个肝门结构之间,血液供应、静脉引流、胆道引流复杂,位置深在,显露困难,解剖异常多见,因而手术风险大,曾被认为是肝脏手术的禁区。肝尾状叶因其独特的解剖学位置,为切除这一部位的肿瘤,往往需连同左半或右半的肝脏一并切除,以求更好的显露,降低手术难度。临床上很少有单独的尾状叶切除术的报告。更以其手术上的难度和对外科的挑战性,被我国肝胆外科的奠基人——黄志强院士称为肝外科的最后堡垒。经过缜密决策,何松青带领他的团队采取左右及前联合径路的切除方法,为毛先生成功施行了单独尾状叶巨大血管瘤全切除术(尾状叶巨大血管瘤切除术),手术过程有条不紊,没有输血,术后恢复非常顺利。
为了在医院开展“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何松青带领他的团队多次到武汉同济医院,湖南湘雅医院学习器官移植技术和相关的管理工作,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开创性的开展了该院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工作。大部分的器官移植需要通宵达旦的紧张工作,他们无怨无悔。他们辛勤的付出成就了病人的喜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成功的开展了16DCD器官移植手术:包括13例肝脏移植和23例肾脏移植,给患者带来了福音。通过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奋战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医院器官移植技术力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多次受到卫生厅及红十字会的褒奖,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
针对医院微创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何松青和他的同事大力开展了以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通过一年多的推动和学习,医院微创技术多点开花并迅速普及,整体水平进步神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大力发展微创技术为契机,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展起来,医院正在呈现跨越发展的新气象,医院内涵登上新台阶。在何松青的大力倡导下成立了桂林市普通外科学会,大力推动了行业发展,为桂林市普通外科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成立后多次成功主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沙龙,极大的活跃了桂林市学术气氛,繁荣了学术氛围。
医生心中的责任,应该是任何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们都难以相比的责任,因为他们创造的是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而且这份责任也是任何艺术家们美艳绝伦之作品所无法替代的昂贵,因为他们雕琢和修复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生命材质。生命的价值是相互传递的,何松青正是从患者的笑容里获得满足。从医20余年,何松青教授用自己的仁心仁术,履行着一个医者守护生命的承诺。
科研路上:披荆斩棘的领路人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的同时,何松青非常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他与他的团队始终紧跟世界前沿,针对肝脏损伤与修复领域展开特色研究。团队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3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总经费超过3000万元;获得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尤其是今年9月,何松青申报的课题“酒精性肝病的补体机制及干预”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获得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肯定。他说:“优秀的临床医生一定要懂得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必须依赖于优秀的科研团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优秀团队的潜能是无穷的。”
谈及他的团队,何松青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何松青与他的肝脏疾病研究创新团队不断攀登肝脏损伤与修复研究领域新高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团队先后获得桂林医学院创新团队和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肝脏损伤与修复分子医学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团队;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桂林医学院附院肝病防治研究所;桂林市人民政府首批漓江学者岗——“肝脏损伤与修复分子医学漓江学者岗”;广西高校肝脏损伤与修复协同创新团队;广西肝脏与损伤分子医学特聘专家岗;广西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肝损伤与修复分子医学实验室。他们在肝脏损伤与修复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在《临床研究》(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实验医学杂志》(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免疫学杂志》(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肝脏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以及《移植》(Transplantation)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研究成果被Nature Medicine , Hepatology等杂志正面引用500余次。获国际发明专利一项。他们的目标是:打造西部地区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肝脏损伤与修复分子医学研究创新团队;解决主要肝脏疾病损伤与修复的关键问题,取得标志性原创成果。科学的道路从来就是不平坦的,何松青与他们的团队一道朝向他们的目标在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难,攀登求索。
人才是高校未来长足发展的动力源泉与智力支持,它是大学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高层次科技人才是高校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学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bbo,必博娱乐:自2009年实施“百名教授、博士引进工程”以来,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近些年bbo,必博娱乐:获得的国自然、国社科等项目数、资助金额等节节攀升,特别是今年还实现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正因为采取有力措施、打造科研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学校的科研实力才有了迅猛发展。也正因为有了以何松青等一批专家学者为代表的优秀人才、优秀团队,他们吃苦耐劳、潜心钻研、心系桂医、拼搏有为,推动了桂林医学院的教学、医疗、学科建设、科研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医疗卫生工作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由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供稿)